2024年春节放假 2024年春节放假时间表
2024春节假期安排,详尽放假时间表揭晓。
2024年春节将至,您是否好奇今年的放假安排?春节,我国最具意义的传统佳节,每年都带来温馨的小长假,让我们与家人共享天伦。每年的放假日期各异,2024年的放假时间表又是如何呢?想探知2024年运势的朋友,不妨点击下方图片,一窥您的新年运势吧。
2024年春节放假
2024年春节假期安排如下: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,共计8天。2月4日(周日)及2月18日(周日)需上班。春节,亦称新春、新岁、岁旦等,是我国农历新年,象征着除旧布新、祭祖祈福、团圆欢乐。根据规定,春节法定放假三天,国务院办公厅会结合周末调整放假时间,发布节假日安排通知,调整后放假七天,需补两天班。
2024春节假期将至,探讨除夕与春节的细微差别。
年味渐淡,众多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习俗日渐生疏,春节长假仅被视为懒觉的良机,与五一、国庆无异。狂欢过后,空虚之感油然而生,不禁怀念儿时放烟花、品糖瓜的欢乐时光。近年来,“复古过年热”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,重现儿时记忆,然许多年节印象模糊不清,如除夕与春节,究竟哪日为过年,许多人难以分辨。为此,第一星座网特推出春节系列小常识,助你领略地道春节风情。
广义的春节涵盖正月与除夕,诸如过年、大年三十、大年夜、除夕等,均指向同一天。然而,在特定语境中,春节特指大年初一,即农历新年的起始日。
大年夜,即农历年的终章之夜,多定于腊月三十或二十九,因而别称大年三十。古时,此日亦称“岁除”或“除夕”。在这一天,家家户户不仅要彻底清扫,更需贴门神、春联、年画,挂上门笼,身着喜庆图案的新衣,常常通宵达旦,此习俗被称为守岁。
春节又称“年节”,古时称作“元旦”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确立,以夏历正月初一为“岁首”,年节日期自此固定。民国时期起,我国采用公历(阳历)纪年,故将公历1月1日定为“元旦”,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“春节”。
传统民俗的“年”节,自腊月初八的腊祭起,至正月十五“龙抬头”止,高潮迭起,除夕与正月初一尤为精彩。春节与大年相融,顺应时代需求,二者逐渐合二为一。
岁末之际,除夕之夜标志着岁月的终结,而正月初一则是新年的序章。无论是辞旧迎新的除夕,还是喜庆祥和的正月初一,都是我们迎接美好、祈愿吉祥的佳节。在这欢乐的时刻,愿您新年安康,阖家欢乐!
2024年春节放假,春节的风俗
春节习俗:祭灶神
祭灶,我国民间广为流传、影响深远的传统习俗。往昔,几乎每家灶台旁都供奉着“灶王爷”的神位。据传,他是玉皇大帝封赐的“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”,掌管各户灶火,被誉为“司命菩萨”或“灶君司命”,作为家庭守护神备受敬仰。民谣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正是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活动,有“官三民四船家五”的说法,即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,普通人家在二十四日,水上人家则选择二十五日。
民间相传,每逢腊月二十三,灶君升天,向玉皇大帝述说一家善恶,玉帝据此决定来年吉凶祸福,委于灶君掌管。送灶仪式,又称“送灶”或“辞灶”,民众献上红烛、糖瓜,以庄重礼仪送灶君升天,期盼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。此风俗至今在农村诸多地区流传。
二十四,迎新扫尘时。除旧布新,扫尘习俗代代传。北方谓“扫房”,南方称“掸尘”,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齐动手,房屋庭院焕然一新。锅碗瓢盆,被褥床单,皆经清洗,以洁净之姿迎接新春。此日,尘与陈谐音,寓意除旧迎新,祈愿来年吉祥如意。
春节习俗:倒贴福字
在我国,"福"字常被用来寄托对好运、福气和幸福的渴望。每逢新春佳节,家家户户都会将"福"字贴于门楣,象征着福气降临家门。不少地区还流行将"福"字倒置粘贴,借助"倒"与"到"的谐音,寓意"福到了"。
春节习俗:贴春联
自宋代起,贴春联已成为春节的传统盛事,每逢佳节,家家户户皆遵循这一古老习俗,门楣上贴满喜庆的春联。
春联,又称“门对”或“春帖”,是对联的一种,因其春节时张贴而得名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桃符,古人以桃木刻人形挂于门旁以驱邪,后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。此外,春联亦源于春贴,立春日古人常贴“宜春”二字。
明代春联之盛,源于朱元璋之倡导。史料载,他曾于岁末下令,家家门楣须悬春联一幅,以添喜庆。春联初以桃木板为载体,后改纸笔书写。桃木之红,寓意吉祥,故春联多选用红纸书写。
春联,被誉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,因其雅俗共赏的特性,历久弥新,深受世代人民喜爱。有人曾形象地概括春联:“两行文字,撑起天地;一副对联,评古论今。”贴春联,是年节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春节将至,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鲜艳的春联,洋溢着喜庆与热烈,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与祝福。
春节习俗:贴年画
年画,与春联同源,源自“门神”。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,年画题材不再局限于门神,逐渐引入财神等元素。在年画作坊中,诞生了《福禄寿三星图》、《天官赐福》、《五谷丰登》、《六畜兴旺》、《迎春接福》等丰富多彩的彩色年画,迎合了人们祈求喜庆和丰收的美好愿景。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,年画亦随之流行。江苏苏州桃花坞、天津杨柳青、山东潍坊杨家埠,成为我国三大年画产地。民国初年,上海创新地将月历与年画结合,进而演变为今日的挂历。
春节习俗:除夕守岁踩岁
除夕,标志着岁末之夜,与春节紧密相连,被誉为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的关键时分。“除”字寓意“去”,故除夕意指“月穷岁尽”,旧岁至此而终,新岁由此开启。此夜成为年节的首个高潮。守岁,又称“熬年”,自年夜饭开始。年夜饭,一年中家庭亲情最浓、温馨祥和的家宴,人们不仅品尝佳肴,更沉浸在亲情与节日的喜悦之中。
年夜饭毕,除稚童外,全家共守岁,共迎新春。晋代便有守岁之俗,南北朝时已广为流传,隋唐之际更为盛行,宋代沿唐风更甚。汉代已有除夕夜饮椒柏酒驱邪祛病的传统,后演变为饮屠苏酒,王安石诗云:“春风送暖入屠苏”。今我国南方仍保留着节日期间全家欢聚畅饮屠苏酒的习俗。
除夕之夜,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,院落中会摆放由黄纸卷成元宝状的芝麻秆,捆扎成“聚宝盆”。全家人随后以脚踩碎,寓意“碎”谐“岁”,同时借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寓意,祈愿家运昌盛,传递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期盼。
春节习俗:年夜饭
团圆饭,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习俗,承载着春节的团圆意义。春节,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成为家人团聚的绝佳时机。尤其在忙碌的生活中,春节的团圆更显珍贵。年夜饭,源于南北朝,记载于《荆楚岁时记》,曾是家人共同烹饪的盛宴。如今,为省时省力,部分家庭选择在饭店共度年夜。无论何地,团圆之情始终如一。
春节习俗:压岁钱
除夕夜,长辈赠予晚辈的压胜钱,俗称压岁钱,寓意驱邪避灾,祈愿孩子平安。此钱承载着长辈的深切期望与关爱,故同学们应珍惜其情感价值,而非攀比金额。同时,宜合理运用压岁钱,用于学习或投身有意义之事。
春节习俗:开灯睡觉
除夕之夜,入梦时分,灯火通明,直至晨曦初露,方得熄灭。此夜,家中灯火常明,尤其供奉先祖之处,更是灯烛不熄。
春节习俗:忌打碎器物
除夕之夜,民间有忌讳打碎器物的传统。人们相信,若此日碗碟杯盘破碎,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遭遇“破运”。若不慎打破,长辈便会迅速用红纸包裹,口中默念“岁岁平安”等吉祥话语以化解。据民间说法,将红纸包裹的碎片供奉于神案数日,便能消解潜在灾厄。因此,除夕当夜,家家户户都谨言慎行,祈愿来年吉祥如意。
春节习俗:零点必须回家
欢声笑语中,团圆的年夜饭圆满落幕,家人随后聚首电视前,共赏春节联欢晚会,亦或走访亲戚,畅谈家常,却须在子夜前归家。零点钟声敲响,全家人齐聚一堂“守岁”,待钟表指针跨越十二点,鞭炮齐鸣,共庆新春佳节。
春节习俗:燃爆竹
新春伊始,家家户户纷纷燃放爆竹,以震耳欲聋的爆竹声迎接新春,这一习俗源远流长,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。爆竹声营造出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,成为节日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人们带来欢乐与吉祥。